【“绿”绘京津冀】从企业减污降碳之路看京津冀的蓝天变化
“我们企业去年对设备做了提升改造,今年还将增加一台2.8万风量的活性炭吸附设备,力求达到环保绩效引领性企业要求。”天津市中赢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兆省说。
这家企业坐落在天津市西青区辛口镇工业区,紧邻河北省。作为全国汽车隔音降噪制品生产的有突出贡献的公司,该企业在细致划分领域里市场占有率达到50%,为众多本土和合资车企进行配套生产。
按照规定,该企业在重污染天气橙色预警期间需要停产50%,这对企业的订单生产将产生一定的影响,为了适应企业加快速度进行发展的需求,企业近年来不断为符合环保绩效引领性企业要求努力。成为环保绩效引领性企业后,可以在应急响应期间,采取自主减排措施,降低停产“断线”对企业的影响。为此,企业近年来加大对环保投入力度,通过对环保设施设备做升级改造,逐步降低企业的环境污染。
“我们企业主要在注塑、造粒等生产环节会产生非甲烷总烃等废气,为减少污染,我们从2023年,对生产设备做了提升改造,以前,我们的设备是半密闭式的,生产的全部过程还会有一些废气散溢,现在全部设备都安装了密闭式安全罩,可以将生产中产生的废气完全收集,废气收集之后通过管道进入到室外的活性炭吸附、光解催化等设备中,经过环保设备的处理,废气被有效处理。”王兆省说。
据了解,为了更好的提高废气的处理效率,企业2023年增加了一台2.8万风量的活性炭吸附设备,今年还将再增加一台同量级设备,使企业处理废气能力达到7.6万风量。这样不仅废气处理水平提升了,企业还能够更好的降低变频电机能耗,降低企业用电量,为企业降低生产成本。
目前,随着京津冀大气治理一体化的深入,三地持续开展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统一预警预报、应急响应、减排措施。三地的统一行动,也让企业在重污染天气预警期间生产安排能提前进行。王兆省和记者说:“在没有重污染天气预警的时候,他们进行满负荷生产,为可预计到的订单提前准备,库存一到两个月的产量,让企业在重污染天气预警期间,可以有货交付订单。”
生态环境“三大保卫战”,蓝天保卫战是第一战。十年来,京津冀三地不断推动京津冀生态协同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效。“十四五”前两年,京津冀三地PM2.5年均浓度全部迈入“30+”,三地PM2.5平均浓度继续同比下降,与2013年相比降幅均达到60%以上;重污染天数均大幅消减、优良天数大幅增加。
天津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志军表示,2023年,京津冀三地生态环境部门逐渐完备协同机制,拓展协同领域,深化协同举措,强化协同治理,推动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走深走实。在大气治理方面,三地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持续开展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实施空气质量数据共享,津冀交接街镇建立露天焚烧火情联动机制,强化区域重污染过程协同应对。同时,强化源头治理,着力推动产业、能源、交通运输结构调整。目前,三地已经一同研究编制低碳出行碳减排量核算技术规范,统一核算流程,规范核算方法,共享核算参数,推动建立完整区域碳排放核算机制。另外,在执法上,推动执法标准衔接统一,规范执法用语,建立执法互认、源头追溯、队伍联建制度,在移动源和固定源方面推进执法结果和执法处罚信息互认,共享执法数据信息1500余条。推动环评机构跨区域协同监管,共享环评机构从业和信用信息,联合打击环评违法违规行为。
“2024年,我们将积极推动建设京津冀清洁能源、绿色产业及清洁运输示范区,推进涉钢产业集群提升改造,建设通达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的零排放重卡货运通道,着力破解结构性、根源性问题。”李志军说,“三地将坚持以京津冀协同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中长期规划为引领,推进区域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采取更有力举措,争取更多协同成果,努力打造绿色发展高地,推动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津云新闻记者霍艳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