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宁院士:借助院士工作站平台共同推进测井技术进步
秋意渐浓,又值一年收获季。CIFLog3.1已于日前成功在大庆油田完成换装。换装后的CIFLog3.1正被大范围的应用,并不断获得好评。
此次换装成功,是油田对李宁院士带领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创新团队多年来致力于测井软件平台研发与应用的认可与褒奖。CIFLog3.1版将进一步与各油田紧密合作,持续扩大应用规模,共同提高中国测井处理解释水平。同时,极大推动测井软件统一、处理解释方法统一及开发接口统一,实现测井处理解释生产流程的规范化核标准化,为测井技术发展、油田数字化和智能化建设贡献力量。
自2008年起,依托国家油气重大专项,由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牵头,李宁院士担任项目长,联合多家油田、高校和高科技公司,产学研联合攻关,举全国测井之力研发中国石油新一代测井软件CIFLog,并于2011年成功发布1.0版本。之后又历时十余年持续攻关,在首先完成以多井评价为核心的CIFLog2.0版基础上,于“十三五”末研制形成了功能覆盖单井精细解释、多井综合评价、水平井处理解释等测井处理解释业务全流程的CIFLog3.0版本,并实现规模化应用。CIFLog3.0的研发成功把我国大型测井软件研发水平推向了一个崭新的高度。
早在“十一五”期间,大庆油田就联合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在CIFLog基础上,分别针对大庆油田水淹层测井资料处理和生产测井资料处理研发形成了CIFLog的属地化应用版本CIFLog-GeoSpace和CIFLog-Smart,在大庆油田实际生产中得到了大规模推广应用。近年来,随着大庆油田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入,油气勘探目标日益复杂,尤其以古龙页岩油为代表的非常规复杂储层在测井评价方法和评价内容上对科学技术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当年开发目前仍在用的CIFLog大庆油田属地化版本已不能够满足实际复杂储层测井评价应用需求,给油田科研生产带来了新挑战。
换装投产的CIFLog3.1,是李宁院士团队针对大庆油田高端成像测井系列资料处理、古龙页岩油测井解释评价等实际重大应用需求和技术挑战,进行特色优势研发技术和核心功能升级完善后推出的全新版本,为大庆油田再添一件“利器”。
事实上,在加入大庆最新应用模块之前,CIFLog3.0与已经海外应用系统CIFLog-GeoMatrix进行优势整合形成了CIFLog3.1最初升级版本,其底层框架更先进、方法更全面、功能更优越,模式更优化,人机交互更便捷。在加入国内油田最新应用模块之后,CIFLog3.1可同时满足国际和国内油田双重应用需求。
新软件新增水平井处理解释系统,升级完善了微电阻率扫描成像、核磁共振测井、阵列声波测井和多矿物最优化处理等功能模块,处理结果与国际同类主流商用软件的处理结果一致,完全能满足大庆油田测井解释评价的应用需求。经过投产应用,软件处理时效大幅度提高,尤其电成像和核磁测井资料处理时效更是提高了30%以上;应用全新的测井相分类、成像深度处理和斯通利波反演等模块,开展川渝碳酸盐岩储层单井精细处理解释,累计解释新井17口、老井13口,解释符合率亦大幅度的提高,有效助力6口百万方高产井取得突破,满足了油田高效勘探生产需求。
CIFLog3.1研发团队领军人物——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宁这样说道,在非常规储层评价方面,针对古龙页岩薄纹层发育特点,现有测井系列分辨率很难达到,现存技术还不能满足古龙页岩油的评价需要,因此还要逐步加强新技术的研发及应用。例如近井场的原位测量,针对页岩油井不深的特点,研发现场测量仪器,实现快速确定储层,明确甜点和钻井导向。希望不久后推出的移动式全直径岩心核磁共振测量仪,能在大庆油田的页岩油国家示范区里首先得到应用,以便打造测井服务新的增长点和形成新的产业链。
在硬件方面,测井仪器研发还存在短板,建议从两个方面开展工作,一是各测井仪器系列要有带头人长期从事研发工作,要以“十年磨一剑”的精神潜心钻研,厚积薄发;二是聚焦研发导向,以重大生产需求为核心,要加强高温、高压、小井眼测井仪器的研发,争取尽快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实现重大突破。
希望借助院士工作站平台,共同推进测井技术进步,在软件进步的同时推动硬件进步,全方位为油田生产服好务。
中国工程院院士程杰成如是说。李宁院士及团队经过40年坚持和执着,研发的CIFLog软件平台从跟随到追赶,逐渐地与国外软件并跑,未来也会领跑,取得了非常大成绩,为我国测井界做出了突出贡献,也为世界做出了贡献。这套软件的特点很突出——时效高、兼容性强、能及时地解决生产中出现的疑难问题。
整个研发团队的问题导向尤其突出,能够紧密围绕着油田勘探、生产、开发主战场所要解决的生产问题,对一些测井技术、解释办法来进行深化研究。例如,对水淹层测井解释、生产测井以及页岩油等新领域急需解决的问题,作为团队的研究目标,快速跟进,强力攻关,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同时,在李院士的领导下,把测井界形成了一个团结、合作、融合的测井研究团队,集大家的优势,合力攻关,避免了低水平重复,因此研究进展迅速。
CIFLog软件平台已达到了国际先进或者领先水平,希望未来在测井方法创新、硬件研发上,也能够像解释软件这样,逐渐从跟随、并跑、到超越,有几个中国创造。
中国工程院院士孙龙德意味深长地说到,CIFLog3.1版本在大庆的换装不是简单的换装,更是代表研究团队软硬件的结合,具有方向性和导向性,即如何将软件应用到生产一线,怎么样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具备极其重大意义;CIFLog3.1版本落在了大庆,就具有了真正的红色基因,将创新和红色基因结合起来,将来我们的事业、未来的发展才能做到基业长青,才能把事业做好。
孙院士提出了二点建议:首先要把CIFlog软件向平台生态化方面快速迈进。要形成具有多角色,互相关联且利益最大化的友好环境,使充足的资源得到合理的利用,在石油工业整个数字化、智能化进程中,测井往前大大地迈进了一步,一个重要的缘由是有活力,平台往生态化方面发展将是活力的源泉,大家都上平台上干活,大家都有诉求,才能形成生态。因此,要很明确地把这条道路走下去,形成平台的生态化,这样就不是李宁院士一个人在做这件事,而是有若干个李宁都在一心一意做这件事,这是今后很重要的一个发展方向。
其次要推动CIFlog软件应用从量变到质变。CIFlog软件现在还多由测井专业的技术人员使用,实际上搞地质、地球物理的人数量很多,大家都能够像用手机一样使用这套软件,才能把关系建立起来,平台才能更好地做起来。所以,希望再次换装时在这方面要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另外,目前研究对象从非常规致密砂岩到页岩,储层在骨架、孔隙空间结构等基础方面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从页岩生油到页岩产油,这是从0到1的飞跃,测井也必须要跟上发展,要适应研究对象复杂程度的变化,需要开展三方面的研究。
有机碳恢复技术,对于页岩生油,原来注重地球化学的属性,现在要研究页岩产油,更重要的是地球物理的一些属性,而测井测量的是现在的TOC,就是残余的TOC,在高成熟时期,TOC很多转化为油气,因此如何得到原始TOC非常关键。
要测地层条件下的孔隙度、饱和度,它决定了资源量到底有多大。由于页岩孔隙空间以微、纳米孔为主,目前测量孔隙度的国标都已经不适用,而基于核磁测井的地下孔隙度和饱和度解释图版,仍然是借用砂岩或致密砂岩的图版,在页岩上应用有很大的误差,因此要进行深入的研究,最终通过实验室刻度测井得到。
要测改造后的渗透率,渗透率是反应流体在储层内流动的能力,这个能力最终决定了产量,产量是生产压差、原油性质、渗流能力的函数,生产压差是生产最终确定的,原油粘度也影响产量,但更重要的还是渗透率,所以测井若能够测得压完后渗透率是多少,甚至更进一步要测改造体积是多少,测井才能线进入一个真正的飞跃。
换装后的CIFLog3.1将带给中国测井界怎样的精彩,相信不久的将来好消息将不断从国内外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