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性炭 如何“卷”出新质生产力
央广网南京3月18日消息(记者王锡斐)如果盘点企业废气治理中的必备好物,活性炭恐怕不可能会缺席。在南京经开区,涉气工业公司百余家,对如何进一步压降废气排放总量,各家企业纷纷开“卷”。
单级活性炭装置前增设一套双级冷凝器,通过降低温度以此来降低饱和蒸汽压,使得气态污染物冷凝液化从废气中分离。“这样的升级有利于后续活性炭吸附处理,提高废气处理效率。”在爱尔集新能源(南京)有限公司,对活性炭工艺的改造就紧紧围绕着提升效能展开。许虎是这家企业的安环部部长,从事环境管理工作的十余年时间里,他对企业环保工作思考越来越细致。
“随着环保法规日益严格,公司原来的单一活性炭吸附塔装置已经没办法满足环保要求。”站在庞大的活性炭吸附塔前,交错的管道里废气的过滤与置换不曾停止。对许虎来说,环保法规的升级倒逼着环保管理的升级,与之相关的还有不得不面对的成本问题。
“活性炭购置、更换、处理费用高昂,而且稳定性差,易造成超标排放,同时废活性炭属于危险废弃物。”如何减少废活性炭的产生,将每一个活性炭的运用都发挥到实处,企业要算一笔“活性炭账单”。
通过前期调研,方案比选,爱尔集新能源(南京)有限公司最终选择在楼顶密集吸附塔区域,新增两级喷淋塔与其并联。“通过二级喷淋塔,含VOCs废气与喷淋塔内氢氧化钠反应,生成醇类物质,溶于水,较重污染物沉入底部,较轻污染物浮于循环水表面,大幅度的提升了活性炭的处理效率。”
“废气减少了、危废减少了,效能提高了,我们的环保措施带来了‘看得见’的绿色红利。”据统计,全厂4套二级喷淋塔全年可减少50吨废活性炭的产生,除此之外,节约下的更换费用更是一笔可观的数字。“精打细算”带来的“绿色红利”,提升了许虎这样的企业环保人员的信心和热情。
“您扫码,就能够正常的看到活性炭的更换时间。”在博西华电器(江苏)有限公司,活性炭的使用与管理,智慧满满,科技满满。“智能化,是我们的关键词。”周金贵是南京博西华厨具工厂工艺安全工程师,“我的职位是工艺安全,职责就是保障工艺效能,更要保障安全。”周金贵向我们展示手机里的提示信息,每一条设备的报警消息他都保存在手机的信箱里,而这一些信息的来源就是活性炭的治理设施。
智能联动,污染设备与活性炭治理设施同步互锁启动。“一旦设施异常,喷涂设备自动停机,手机短信推送相关责任人。”除此之外,废气与设备前端温控系统控制阻火阀和旋流喷淋塔降温系统的启停,当温度大于40℃时,喷淋系统自动启动达到节能目的。活性炭废气治理设施入口和出口温度双重互锁保护吸附器活性炭安全可靠。
“要安全,要节能,我们通过温度、压差等多项数据的变化进行智能化的管控,常态化的台账管理,定期更换活性炭,压差报警提醒提供更多一重的保障,让安全可靠、可见。”周金贵对这套设备有信心,更对未来的环保工作发展有信心。
“南京经开区拥有涉气工业公司百余家,其中在活性炭‘码上换’平台上登记使用活性炭吸附设施处理废气的企业80余家,涉活性炭设施近300套。”南京经开区环保局污防科科长罗昌银报出一连串数字。对怎么样提高企业绿色发展效能的命题,每天奔走于企业的他盯上了“活性炭”这个小切口。
为指导企业解决活性炭设施设计运行过程中的有关问题,提升企业设施高效运行及环境安全管理上的水准,南京经开区环保局结合产业园区大气提升整治、污染治理设施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整治等专项工作,将活性炭设计、使用及日常管理中普遍的问题和技术标准等进行整理,制作了《活性炭吸附工艺普遍的问题口袋书》(以下简称《口袋书》),为企业环保管理人员和一线操作人员提供了实用、便捷的技术指导服务。
“这本《口袋书》,我们通过前期对企业的实地调研,联系了市环科院的专家,汇编成了这本小册子,要让这些知识确实是企业用得着、看得懂、记得住的。”来自南京市生态环境科学保护研究院高级工程师李洁就是《口袋书》的智囊团成员之一。“活性炭随处可见,企业用好活性炭对绿色发展有更大的功效。市环科院通过专业的、科学的视角,将活性炭使用的过程中所需的专业相关知识整理在册,公司能够通过这本《口袋书》了解地清清楚楚,使用明白,让活性炭在废弃净化处理上发挥大功效。”
一经印发,罗昌银就将这本《口袋书》分发给全经开区的所有涉气工业公司,“每家企业都有,实现全覆盖。若还有不明白的,《口袋书》的背面就有我们的电话,随时问,及时答。”截至目前,南京经开区已基本完成活性炭设施的排查帮扶工作,指导企业完成了170余个活性炭有关问题整改,在活性炭质量比选、单级低效活性炭装置工艺升级、活性炭箱风速、停滞时间、更换周期等参数设计及安全附件配备等方面帮企业实现了改进和提升。
据了解,南京经开区实施活性炭规范管理是南京市全面加强活性炭设施管理的一个缩影。截至目前,全市活性炭吸附设施总数超过5000套,普遍的使用在石化化工、表面涂装、包装印刷、汽车维修、实验室、油品储运销等行业。
近年来,南京市生态环境局在国内首创了“码上换”管理平台,对全市活性炭吸附设施逐个张贴二维码,以“二维码”为载体,实行“一设施一码”清单化管理,设置运作时的状态“红绿灯”,形成全市活性炭设施“一张图”,基本实现了“应纳尽纳、应管尽管”。
在南京经开区,涉气工业公司百余家,对如何进一步压降废气排放总量,各家企业纷纷开“卷”。